新品速遞 | 類固醇激素(動物激素)靶向代謝檢測服務正式上線
類固醇激素又稱甾體激素,是由四個稠環組成的結構,其前體為膽固醇。膽固醇經過一系列的代謝反應生成了五大類類固醇激素:孕激素、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人體類固醇激素的升高或降低與一些常見臨床疾病息息相關,如先天性腎上腺增生、庫欣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癥、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通過監測人體中類固醇激素的含量變化對于臨床檢驗和診斷是至關重要的手段之一。
由于類固醇激素及其代謝物種類繁多且普遍含量較低,存在相似的骨架結構和理化性質,而在這些相同結構的類固醇激素中又有立體異構體的存在,從而給類固醇激素的高效、精準檢測帶來巨大的難度和挑戰。臨床上類固醇激素的檢測,多采用免疫法來檢測其中一項或若干項,但由于檢測方法的靈敏度低、特異性差和通量低等因素,常常存在假陽性或假陰性、耗時耗力等情況。另外由于試劑、方法、人員等的差異,同樣的一份樣本,存在不同實驗室間的結果差異較大的問題,對于相關疾病的判讀和治療檢測有著較大影響。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技術是常用的檢測分析手段之一,由于其專屬性強、靈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等優點,近年來與臨床診斷、監測等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和深入,備受質譜分析學者和醫學研究者的青睞,臨床質譜也因此得到迅速發展。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鹿明生物針對類固醇激素開發了一種高通量、高覆蓋度、高靈敏度的靶向定量方法,可在13分鐘對25種類固醇激素進行精準定量分析。通過一次分析,同時定量多種類固醇激素水平,有效節省人力物力,提高通量的同時也能夠滿足臨床實驗室大多數類固醇激素的檢測要求。
優勢1
高覆蓋度:涉及24種類固醇激素
圖1 | 類固醇激素代謝途徑
一針進樣,同時定量分析24種類固醇激素,通過加入同位素激內標校正,對血清、血漿、尿液等樣本中的24種類固醇激素進行精準定量。監測指標:孕烯醇酮、17α-羥基孕烯醇酮、孕酮、17α-羥基孕酮、皮質酮、11-脫氧皮質醇、21-脫氧皮質醇、11-脫氧皮質酮、雌酮、雌二醇、雌三醇、二氫睪酮、脫氫表雄酮、硫酸脫氫表雄酮、睪酮、可的松、褪黑素、醛固酮、雄烯二酮、皮質醇、雄烯二醇、雄酮、表睪酮、20-羥基蛻皮酮。
優勢2
高通量
前處理采用沉淀蛋白結合96孔固相萃取,可進行批量操作;通過C8色譜柱分離后進行ESI-MS/MS分析,13分鐘即可出結果,有效提升通量。
圖2 | 24種類固醇激素EIC圖
優勢3
高靈敏度
所有物質的檢出限可達pmol/mL,有效覆蓋不同激素的臨床參考區間(MAYO 質譜法區間,部分物質未提供則以實際產品手冊為準),滿足不同人群樣本檢測需求。
優勢4
嚴格質控?
鹿明實施嚴格的質控體系,在線性、回收率、準確度和精密度等方面都能滿足嚴格的分析要求。所有代謝物的線性回歸方程相關系數R2均大于0.99,且各濃度點的準確度均在80%~120%之間。加標回收率實驗低濃度質控LQC和高濃度質控回收率滿足80%~120%的要求,日內、日間(1天,3天,5天)、批間精密度實驗中,低質控和高質控的RSD也都控制在±15%以內。
圖3 | 24種類固醇激素加標回收率(BSA基質)
圖4 | 24種類固醇激素不同實驗員批間精密度(BSA基質)
圖5 | 24種類固醇激素日內精密度(BSA基質)
圖6 | 24種類固醇激素日間精密度(BSA基質)
應用范圍
1、內分泌及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篩查與診斷
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庫欣綜合征(CS)、腎上腺皮質增生(CAH)、男性性功能減退、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等[1-2]。
庫欣綜合征
多囊卵巢綜合征
(圖片來著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新生兒篩查、兒童性早熟評估[3]??
3、大腦發育與神經類疾病的機理機制研究[4]
參考文獻
[1]張瀟莉,楊娜,葛佳佳,朱懷軍,何駿 & 葛衛紅.(2022).LC-MS/MS檢測尿液類固醇激素在疾病研究中的應用.?中南藥學(07),1625-1630.
[2]Turcu, A. F., Rege, J., Auchus, R. J., & Rainey, W. E. (2020). 11-Oxygenated androgens in health and disease.?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16(5), 284–296. https://doi.org/10.1038/s41574-020-0336-x
[3]Partsch, C. J., & Sippell, W. G. (2001). Pathogenesis and epidemiology of precocious puberty. Effects of exogenous oestrogens.?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7(3), 292–302. https://doi.org/10.1093/humupd/7.3.292
[4]Goodyer, I. M., Park, R. J., Netherton, C. M., & Herbert, J. (2001). Possible role of cortisol and dehydroepiandrosterone in human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179, 243–249. https://doi.org/10.1192/bjp.179.3.243
零級譜|撰文
小久|排版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系鹿明生物原創
轉載請注明本文轉自鹿明生物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