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會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3500家左右,約20萬人
5月29日,生態環境部舉行5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南方都市報記者提問:“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請問這一體系建設的進展和亮點體現在哪些方面?接下來還有何工作打算?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
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全力推進現代化監測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監測格局更大了。有序推進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制度化、規范化,現有社會化生態環境監測機構已達3500家左右,人員約20萬人。持續推進部門間協商合作,會同農業農村部、水利部開展水生態監測,與自然資源部共享地下水監測數據,與中科院合作開展生態質量監測等。
二是監測網絡更全了。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生態質量、污染源監測全覆蓋。國家每年直接組織開展監測的點位達1.1萬多個。
三是監測數據更真了。上收環境質量監測事權,“誰考核、誰監測”。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加強對各級各類生態環境監測機構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公眾主觀感受和客觀監測數據更加一致。
四是監測能力更強了。空氣和地表水常規指標已經實現了大規模、自動化監測,高精尖實驗分析儀器和便攜式、快速化應急監測儀器大量配置,衛星遙感、激光雷達、移動走航等先進監測裝備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五是支撐作用更大了?!罢?、準、全、快、新”的監測數據,在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大氣、地表水環境質量等數據全面應用于環境質量評價考核排名和中央生態環保督察。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監測先行、監測靈敏、監測準確為導向,圍繞監測格局、監測網絡、監測能力、監測質量、監測隊伍、監測支撐等幾方面,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水平,以監測高質量發展助力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服務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生活,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更有力支撐。
文章素材來源:生態環境部等,侵刪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部分來源于互聯網,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核實后協商處理或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