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綠色熒光蛋白?
綠色熒光蛋白分子的形狀呈圓柱形,就像一個桶,負責發光的基團位于桶中央,因此,綠色熒光蛋白可形象地比喻成一個裝有色素的“油漆桶”。裝在“桶”中的發光基團對藍色光照特別敏感。當它受到藍光照射時,會吸收藍光的部分能量,然后發射出綠色的熒光。利用這一性質,生物學家們可以用綠色熒光蛋白來標記幾乎任何生物分子或細胞,然后在藍光照射下進行顯微鏡觀察。原本黑暗或透明的視場馬上變得星光點點——那是被標記了的活動目標。對生物活體樣本的實時觀察,在綠色熒光蛋白被發現和應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而這種徹底改變了生物學研究的蛋白質,最初是從一種廣泛生活于太平洋海域的發光水母體內分離得到的。
在大自然中,具有發光能力的生物有不少,螢火蟲是陸地上最為我們所熟悉的發光生物,中國古代還有“捕螢數百入囊內照明夜讀”的佳話。在海洋里,某些水母、珊瑚和深海魚類也有發光的能力。特別是有的肉食性魚類專門靠一條閃著熒光的觸角來把其他小魚吸引到自己的嘴邊,《海底總動員》里就有這種魚。事實上,大多數發光動物能發光是靠兩種物質——熒光素和熒光素酶——合作產生的結果。不同發光生物的熒光素和熒光素酶結構是不一樣的。因此,這些生物的發光本領只能是它們自己的“ZL”。
20世紀60年代,一位日本科學家從美國西岸打撈了大量發光水母,帶回位于華盛頓州的實驗室進行研究。這些水母在受到外界的驚擾時會發出綠色的熒光,這位科學家希望找到這種水母的熒光素酶。然而,經過長期的重復努力,居然毫無收獲。他大膽地假設,這種學名叫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能發光也許并不是常規的熒光素/熒光素酶原理。他想,可能存在有另一種能產生熒光的蛋白。此后,他進行了更多的實驗,終于搞清楚了這種水母的特殊發光原理。原來,在這種水母的體內有一種叫水母素的物質,在與鈣離子結合時會發出藍光,而這道藍光未經人所見就已被一種蛋白質吸收,改發綠色的熒光。這種捕獲藍光并發出綠光的蛋白質,就是綠色熒光蛋白。這位日本科學家也因為這項發現,獲得了剛剛頒發的諾貝爾化學獎,他就是日本科學家下村修。